南师盐实中秋节综合实践课程剪影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大力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富有价值内涵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进家国情怀。
中华传统节日是中华优秀传统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秋节是“我们的节日”之一,承载着国人对团圆和睦的美好追求、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民族情感和思想精华。
近年来,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以中华传统节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倾力开发了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中华传统节日综合实践课程”,课程实践活动教育效果显著。
又是一年中秋时,初中部教导处和少先大队开展了“守住根脉,记住乡愁”中秋文化课程实践活动,通过主题班会、中秋诗词朗诵会、中秋手抄报、贺卡制作、与家人团圆赏月、收看中秋晚会、撰写中秋感悟等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悟中秋民俗的价值内涵,增进家国情怀。
王菁:讲好“我们的节日”
王菁老师是第四年指导学生进行中秋课程实践活动了,今年作为初一年级班主任她又接到中秋主题班会的任务。为了讲好中秋文化,王老师根据校本教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综合学习课程》认真备课,经过精心构思,终于做好了《浓情中秋》PPT。王老师的中秋文化教案,有“思考探究”题的设计,有“实践活动”的指导,体现了强烈的“课程意识”。初一9班周诗涵同学说,听老师讲了中秋文化,才知道中秋节不是吃一下月饼那么简单,它传承的是浓浓的爱国情和亲情,还有浓浓的乡愁味儿。

胡婕航:中秋节的成就感
为了让学生深化对中秋文化内涵的理解,孙慧等初一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组织初一新生开展了中秋文化手抄报创作、评比活动。提起编辑手抄报,初一的孩子热情可高啦,活动期间,共收到手抄报作品400多件。手抄报图文并茂,丰富多彩。许多学生“趁机”把自己创作的小诗、短文、童话、小幽默之类的作品编进了手抄报,着实炫了一番。初一3班胡婕航同学说:“编报的过程中,对中秋节的理解有多了一层。看到自己的作品展览在学校橱窗里,感到挺有成就感的。”

刘子悦:给妈妈制张贺卡
丁杉杉等初二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别出心裁,以制作中秋贺卡的活动进行爱国、感恩教育。刘子悦同学的妈妈在外地工作,没能回来与家人团聚,刘子悦给妈妈的贺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妈妈,虽然您不能陪我欢度中秋,但我知道您在为我辛苦。您没有过问我的成绩,但我知道你时刻在关注我,我一定会努力的。”对亲人知恩图报,将来就会感恩社会,精忠报国,这就是中华文化的内核所在。刘子悦的妈妈似乎没有“刻意”教育孩子,但“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

毛清扬:团圆饭的思考
中国的节日,总是和孝亲敬老连在一起的。中秋节一早,初一4班毛清扬就跟着妈妈去看望外婆,他们家每年都到外婆家吃团圆饭;爸爸则去乡下给姑奶奶送月饼,然后到外婆家吃团圆饭。外婆忙了一桌子菜,爸爸却突然打电话说不回家吃饭了,说是要陪姑奶奶吃午饭。妈妈很生气,外婆却安慰道:中午就让他陪陪老人吧。吃饭时,妈妈气早消了,还表扬爸爸:“你爸爸还是很不错的,知道孝敬老人。”这顿看似很普通的饭却让毛清扬想了许多,也学到了许多。他在中秋日记中写道:“中国的节日,不是光顾自己快乐,而是教我们要懂得感恩,孝敬老人。”

秦信国:让妈妈做一回“公主”
初二3班秦信国同学讲述他们家的中秋故事:中秋节那天,爸爸说,一年就给妈妈放两次假,一次在中秋,另一次就在除夕了,这两天就让她享受当当公主,我们来忙饭。爸爸这么一说,秦信国很是感动,连忙系起围裙爸爸打下手。到了晚上,一顿丰盛大餐就摆在了桌上,豉油大虾、老鸭汤、红烧排骨等等,把妈妈都看傻眼了。随着爸爸一声洪亮的嗓音:“开饭啦!”全家人开始享用快乐的“中秋大餐”。秦信国在中秋日记中写道:“从来没有一顿饭有今天这样吃得香,因为这顿饭也有我的功劳,我和爸爸让妈妈当了一回公主。”

(策划:贾晓平 高蓓蓓 文案:宋汉仁 审核:赵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