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盐城实验学校-校园新闻
教育培训
教师成长 教育培训
2018-12-28 17:53 超级管理员 浏览:295

盐城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 开题论证书

一、课题组成员(不包含主持人,限10人)

序号

姓名

职称

工作单位

研究专长

研究任务分工

1

杨武

中学高级教师

盐城市龙冈中学

理论研究

协助课题管理

撰写调查报告

2

张成华

中学高级教师

盐城市时杨中学

理论研究

协助课题管理

撰写中期汇报材料

3

李正浪

中学高级教师

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

理论研究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撰写结题报告

4

成正全

中学高级教师

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

理论研究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撰写论文

5

李咸龙

中学高级教师

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

理论研究

文献资料收集整理

撰写论文

6

张敏

中学一级教师

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

教学实践

设计调查问卷

撰写调查报告

7

孙磊

中学一级教师

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

教学实践

撰写开题报告

撰写论文

8

夏冬

中学二级教师

南师大盐城实验学校

例证研究

案例分析研究

9

邢钰晨

中学二级教师

盐城市义丰初级中学

例证研究

案例分析研究

10

陆婉君

中学二级教师

盐城市神州路初级中学

例证研究

案例分析研究

二、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课题的认识与理解

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背景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中指出,当前乡村教师队伍仍面临“整体素质不高等突出问题,制约了乡村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而乡村教师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专业发展,已经严重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进程。如何有效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已经成为摆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及乡村中小学校领导面前的一项紧迫课题。

在基础教育诸学科中,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学科,是百科之母。语文素养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相对来讲显得尤为紧迫。如何有效利用“UGS合作共同体”协同关系在经济欠发达的乡村地区培养一支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语文教师队伍,如何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

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问题

()   专业情意水平不高,专业发展动力不足

教师的专业情意简单来说就是教师的专业态度,如果说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强调的是会不会、

能不能的话,那么专业情意强调的则是愿不愿。教师的专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目标、专业情操等。乡村社会以经济地位决定人的地位,学生学习意愿不强烈,家长大多外出打工,对孩子学习无力监管,教师深感没有教育后援。教师在工作中体会不到成就感,直接影响乡村语文教师的专业情意,就会对教师职业产生倦怠,导致专业发展动力不足。他们很少阅读能够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书刊,备课只有教材参考书及练习册。这样下去教师很容易出现情感的衰竭和生理能量的耗尽,影响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教学水平的发挥,造成工作效率不高和教学质量低下。

()   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学科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能力”是指以学科知识和能力基础,

融合学科教学知识和一般教学技能,在具体的学科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特定学科的教学能力。要想获得并提升专业能力,语文教师必须广泛涉猎各种书籍。而现实中很多乡村语文教师除了上课教学需要的语文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之外,很少涉猎其他书籍。因此,乡村语文教师知识结构现状不能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乡村语文教师教学能力也亟待提高。在教学方面普遍存在教师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习主角学生的接受能力;训练死板机械重复性大,学生没有踏实练就听、说、读、写能力等问题。一些乡村语文教师的常态课,基本照搬语文参考书,提问直白简单,板书写满一黑板,学生背板书。学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的分析思考能力写作能力极其有限。

()   教师科研意识薄弱,缺乏良好教研氛围

部分乡村语文教师对教科研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科研抱着对提高教学能力、保障学生成绩的影响太过间接,每天事情一大把,科研做不做都行的观望态度,同时也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做不了科研。在文字功底方面高于其它学科的乡村语文教师科研成果太少,研究能力也较差。缺乏良好科研氛围。大部分乡村语文教师希望专业发展,又觉得申报课题没获批被人笑话,获批了还得搞研究写论文,太麻烦。相同工作背景的同事之间彼此观望他人行动,他人不行动自己也心安理得地原谅自

己的惰性,于是在没有良好科研氛围的集体里,想要挣扎着克服惰性沉下心搞科研不容易。

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应对路径

在“UGS(地方政府—高校—中小学)合作体中,高校、地方政府(培训机构)、中小学之间构成了互动关系。通过共同体内部彼此的相互合作与分享,可以更好地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进而实现教师教育的共同目标。高校与地方政府(培训机构)协同合作,设置培训内容、选择培训

形式、安排培训时间;中小学要创设环境、鼓励支持;个人要主动参与、自觉学习。

()   高校与地方政府(培训机构):培训实施,讲究方法、培训内容的设置

(1) 根据语文专业发展设置

一是专业知识。设置语文学科知识、文化知识、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等培训课程。二是专业能力。设置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及相应教学能的培

训课程。三是专业品质。设置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教育、心理健康等培训课程。

(2) 根据培训层次设置

人们通常把语文教师分为新人教师、普通教师、骨干教师三个层次。根据不同层次乡村语文

教师的需要设置不同的培训内容。

(3) 根据乡土文化设置

乡土文化知识方面应该有关于“乡村”“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少年”的知识教学或课程学习,通过有关“乡村”的教育与研究,形成乡村语文教师合理的“乡村”观念、培养深厚的

“乡村”情感。

培训形式的选择

(1)培训模式:分为集中授课、送教下乡、校本研修、名师工作室、生活体验等模式。

(2)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式,倡导采取案例式、探究式、讨论式、情景式、示范式等多种方

式开展培训。

培训时间的安排

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学习培训时间大部分是统一安排的,比如周末、寒暑假、教研活动日

等,政府部门应以行政手段保障乡村中小学语文教师能参加培训。

()   乡村学校: 创设环境,鼓励支持

乡村学校是乡村语文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它是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学校层面应注意营造和谐良好的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环境。

师德教育领先

乡村学校要把师德教育作为语文教师及各学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增强语文教师及各学科

教师在乡村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

校本研修为主

乡村学校要制定计划,规定语文教师及各学科教师积极参与校本研修活动,组成合作学习小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语文教师及各学科教师参加名师工作坊,寻求与专家名师骨

干的合作,得到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不断提高校本研修的质量和水平。

保障时间为辅

乡村学校要保障语文教师培训学习的时间。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促使各个层次级别的语文教师都有机会培训学习,都有机会提升。此外,学校还应尽量缩短教师查找资料的时间,为教师订购相关的期刊杂志,建立免费查找资料的网络,使教师能快捷、系统地查阅到需要的资料,在一定

程度上起到加速教师专业发展进程的作用。

()   乡村语文教师个人:主动参与,自觉学习

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长期的积累和实践锻炼,其专业化水平的提高是一个终身学习和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个体主动、自觉参与才能完成。因此,教师在专业成长过程中,必须增

强自我规划意识,使自主成长变为一种积极行动,并在自主成长中自觉反思。

自觉规划

有效的自我规划,应该包括阶段性目标、终结性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阶段、途径和方法。把自觉规划坚持实施下去,不仅成为合格乡村语文教师,还极有可能发展成为优秀乡村语文

教师。

自觉成长

乡村语文教师通过利用业余时间自觉阅读书刊、自觉向优秀教师学习、自觉查找相关资料、自觉研究案例,逐渐提升自己的语文学科专业素养。在这些自觉成长过程中乡村语文教师始终在自觉反思。自觉反思的形式可以是与同事间的讨论,可以是教学笔记,还可以是教育随笔。自觉

成长带来自觉反思,自觉反思带来专业发展,这是乡村语文教师自我成长的有效途径。

自觉研究

只有研究实践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研究者,他会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研究的过程中教学能力也随之不断提升。

乡村语文教师需自觉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教育科学研究原理和研究方法。

二、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乡村语文教师受乡村教育大环境影响,存在着专业情意水平不高、专业发展动力不足,知识结构不够合理、教学能力亟待提高,教育科研意识薄弱、缺乏良好教研氛围等问题。本课题针对问题提出的应对径是: 针对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UGS合作共同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构融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为一体的开放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二是建构主体多元、主体间优势互补的合作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建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提升教师专业能力的实践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地方高师院校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高教师教育质量。高校与地方政府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层次、乡土文化等方面设置培训内容;从集中授课、送教下乡、校本研修、名师工作室、生活体验等培训模式,以及讲授式、案例式、探究式、参与式、情景式、讨论式、示范式等授课方式两方面设置培训形式;安排行之有效的培训时间。乡村学校要创设环境,鼓励支持他们专业发展;乡村语文教师也要主动参与,自觉学习,自主发展。

三、课题研究方法以及进度安排

1.课题的研究思路

以盐城市李仁甫名师工作室为课题研究平台,营造浓厚的研究氛围,加强理论学习,根据教师的年龄特点,结合各学科的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当前教改的前沿理论,在平时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研究的基础之上,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之更具有针对性,更具有实效性。开展校际之间行动研究;每年12月中旬以工作室为单位,对各研究小组的理论积累和行动研究进行验收,解决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教训,提升理论知识,争取有一定的成果,形成较为完善的案例。

2.课题的研究方法

1)案例研究法

本课题将经常选取典型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和研究,最终形成一批体现课题研究特色、具有参考价值的案例。

2)叙事研究法

教育叙事研究,即教师以叙事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和诠释,总结经验价值和意义。本课题积极倡导教师开展教学叙事,在叙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认识,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经验,在反思中修正行动计划,在反思中探寻教学事件或行为背后所隐含的意义、理念和思想。

3)经验总结法

本课题的研究,将注重实际、注重实践、注重实效。在大量的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总结成功的经验,并适当进行理论上的提升。

3.课题的实施步骤

1)申报与立项阶段

申报课题,等待批准;修改开题报告,确定实施方案;准备申报等材料。

2)实施阶段

召开开题报告会、课题研究培训会,审批实施方案;开展研究,并适时检查、督促。

3)中期检查

检查课题进展情况;撰写课题中期检查报告;接受上级中期检查。

4)结题阶段

整理课题结题实验报告;撰写总课题结题报告,提出成果申请评估验收;成果出版与展示。

四、预期研究成果

 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完成时间阶段成果(限5项)《盐城市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现状调查》调查报告2018年12月《盐城市“U-G-S合作共同体”发展现状调查》调查报告2019年2月《“U-G-S合作共同体”之于乡村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论文2019年6月      最终成果(限3项)《盐城市乡村优秀语文教师专业发展成功案例》案例集2019年9月《转型期乡村教师教育合作体的理论建构和实践价值》论文2019年12月《基于U—G—S合作共同体的乡村优秀语文教师培养策略》论文2019年12月

 

 

 

 

 

 

三、开题论证意见

 

1.基于UGS合作共同体的的业务支持,针对研究对象,可将其细分为初任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卓越教师等多元层次,尽可能多地采集研究样本,提高课题研究的群体针对性。

2.对各类各层次的研究对象进行跟踪观察,各类各层次的教师在多种教研措施的影响下经历了如何变化,并跟进分析发生这些变化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3.强化课题观察对象的叙事研究。可以将叙事的角度分为两个方面:自我叙事(观察对象自发总结的自我成长经历)、他人叙事(第三方对观察对象进行跟踪式研究),介于此,课题组可以收集研究对象的日志、博客、论文、专著等材料,从而丰富针对观察对象的资料。

4.本课题核心研究成员尽可能覆盖不同层次的盐城市乡村语文教师,让课题研究的过程更接地气,更贴近乡村语文教学第一线。

5.本课题尽可能扩大观察对象样本的范围,让课题研究的结果更具有普遍性和说服力。

6.本课题研究方法要注重调查样表的设计和案例叙事研究,用真实鲜活丰富的研究材料来支撑研究结果。

 

 

 

论证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附件:盐城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开题报告.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