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师盐实高一年级南京游学感悟选
游金陵
高一(1)班 余梓豪
古老的城墙折射着历史的光辉,六朝古都——南京,不知历经了多少时代的变迁。
有人说,南京是一座伤感的城,处处是时代侵蚀的痕迹。我们导游在车上也说过,南京在极尽的繁盛与疮痍之间轮回辗转;在尖刀的磨砺声中置死而后生;在战争的洗礼中蜕变,沉淀,温厚……历经风雨,位立依旧。
虽是如此,我眼里的南京却是一座温柔的城。夫子庙的美食既是饕餮口福之享受,亦是心灵滋养之体味。我曾听过王力宏的一首《南京南京》,其中有一句歌词:“南京,南京,美丽的城市,每个角落充满着故事。”这次游学,也为我们增添了些许书生意气。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中领略旧时考生的艰幸,欣赏历代文人留芳百世的答卷。去南师大体验高校风范,这座高等学府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不愧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学府”。
三天里我们赏玩了许多的秀丽景致,其中带给我感触最深的要数燕子矶和中山陵。有不少同学抱怨燕子矶无聊,但我觉得燕子矶所萦绕的诗情画意就很令人着迷。燕子矶——长江三大名矶之首,有着“万里长江第一矶”的称号。沿着高低不平的青石板阶走下去,迎面一座略显荒芜的石亭伫立着。在亭子的正中间有一座碑,那上面的字是乾隆在此地所书。燕子矶也是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屠杀地点,导游讲的屠戮之事久久地压抑在我心中。在一处崖下,我发现了一些红色的漆在石壁上独秀,导游说那是古人所写的诗句,由于天下着雨,所以看得不是很清楚。古人的诗词歌赋被刻在厚重的石壁上永垂不朽,让人沉浸在迁客骚人的悲欢离合之中。

南京中山陵是中山先生的梦魂所归之地。蒙蒙微雨中,望不尽的漫长阶梯显得如此神圣庄严。据导游说:当年中山先生的遗体沿京城走过,一路到钟山,缠绵不绝的魂魄永久护佑着金陵城。在中山先生回灵的时候,南京城下起了蒙蒙细雨,那雨,同我们游玩之日的细雨何其相似。松柏苍翠,行道静默。凄夜寒星,珠火不灭。后来者的我们举首凝视,拾级而上,仿佛看着中国革命先行者的影子,在雪白的砖石上悄然经过,拖曳着并不鲜艳的黑影。在怀揣着敬仰之情瞻仰过中山先山的遗体后,我倚在栏杆上略作休息。偶然听到旁边两位游客在谈话,他们这样说:“曾几何时,人们都将中山先生视作国家迷途上的灯塔,在那个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的年代,他宛若眼前的烛火,哪怕微弱但永远不曾熄灭。”这句话触动了我,在中国充满迷茫之时,是伟大的中山先山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而挽救了中国,他是如此的传大。
南京,真是一座饱含悲欢离合的城市。
【简评】本文选取南京游学中印象深刻的几个片段,抒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作者对游学的经历有所取舍,因而内容上重点突出,结构上详略得当;对比、引用等手法的自然运用,使得文章观点鲜明,内容充实,富于变化;行文语言优美,多有典雅之句,对情感的抒发起了很好的烘托、渲染作用。(指导老师:杨万扣)
我们在路上
高一(9)班 李孟言
我们在路上。
“六代兴亡国,三杯为尔歌。”这是一部沧桑的历史。
追溯到1937年12月。
烟雾笼罩,尽处颓败,寒风掠过,风尘四起。如死般寂静的街道中传出一阵令人欣喜的婴啼,却也不胜感伤。街道上、房舍内随处可见尸横遍野。空气中也好似弥漫着浓重、心酸的血腥儿味和硝烟。
独匿一隅,一阵肆虐的笑响彻天际,那是十几个日本兵正拿中国同胞的性命取乐。鲜红的血液从中国同胞的体内不断流出,残暴的行为还在继续,侵略者扭曲的五官让中国人面目狰狞,却仍不屈服。捂着嘴不让自己哭出声,两行泪却早已滑过。
短短一个多月,南京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屠宰场,徐徐攀上高楼,俯视众生,三十万同胞的生命转瞬即逝,内心一片悲凉。残暴的日军拂袖而去,眼中却也满是轻蔑。带走了许多,却什么也没留下。
视线渐渐从一张张照片、一面面场景中移开,不错,日军的罪行罄竹难书!
这里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资料显示此纪念馆占地120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1500平方米,展陈面积也近18000平方米,我惊于它的规格与价值,为何它能在全世界的博物场馆中仅次于故宫博物院呢?因其为日军侵华的典范,因其是一部沧桑的历史,因其屈辱性使得中国同胞刻骨铭心!
走向另一侧,墙上有一段视频,讲述的是日军的侵略罪行。从视频中,更深刻地体现日军的残暴。
这一切的一切都令我们深思。
中国同胞们从未退缩,他们奉献生命,流血流汗,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南湖的那艘红船,井冈山的那个革命根据地,抗日名族中的统一战线,直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瞬,全中国的人民都欢呼起来,递进到今天,若没有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怎么步履愈加轻松地走到今天?
末了,在门口仰望,墙边的士兵雕像吹着号角,胜利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回荡。
放眼望2018年12月,让我们用利剑劈波斩浪,让我们用爱将世界相连!警钟长鸣。勿忘国耻,兴我中华,掬一杯清茶,携一缕斜阳,听一曲悠扬。
我们走在复兴的路上。
【简评】本文题目看似平常却有新意,视角独到,以精练而又传神的文字再现那段惨绝人寰的历史,以铁的事实证明一点——“日军的罪行罄竹难书!”不忘屈辱,砥砺前行!这是每一代炎黄子孙要牢记并践行的。本文是一首嘹亮悠扬的军歌,是一曲催人奋进的冲锋号角。为了祖国母亲的微笑,“我们走在复兴的路上”,斗志昂扬!(指导老师:孙树芳)


穿越之旅
高一(9)班 袁婕
话说大帝孙权建都于南京起,她的古伟盛名就此展开。
紧随历史的追溯,未到雨花台。微斜的坡的尽头是一座高大的雕像,神情端庄地注视着远方。他们的身后或是敌人的刀枪剑戈,脚下或是燎燎火海,无论种种总不能改变他们保家卫国的初心。
漫步林荫小道,与树为友,与花草相伴,登上陡峭的燕子矶头,因其山石矗立江上,三面临空,形似想要展翅飞翔的燕子,故名为燕子矶。俯瞰广阔无边的长江,曾有多少文人志士不得志而在此“一跳解千愁”,万般感慨却又心生悲哀。
忽一转眼,又来到著名的南京师范大学,每一座大楼都带着历史的沧桑感,看着这里的一草一木,我想:希望以后能骄傲地对自己说:“我曾经来过。”
作为文化古都,南京博物院与科举博物院却是不得不提的,历史沉睡在这儿,每一份展品都有年代的味道。刚刚还在装饰豪华的殿里,攸忽一变仿佛亲临曾经的民国。每一个视角都成为一幅画面,定格在脑中,保存在记忆里,科举制是一大成就,不管家徒四壁还是富丽堂皇,博学才识才是决定命运的关键。
天色渐晚,又至一片繁华之地。夫子庙是中国四大文庙之一,夜色降落之时,便仿佛置身于古代的街市一般。美食的香气扑鼻而来,四处灯火通明,看着一处处特色美食,真是恨不得每一样都来一点,可是肚量有限,只能装那么多,来时再战。
带着对夫子庙的意犹未尽,怀着沉重的心情来到庄严之地——中山陵。孙中山先生临终前曾说过:“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故孙中山先生便长眠于此地。
历年来,不论国人或是中国人,来到南京都必游此地,192层台阶。无数棵数目木,都有它独特的意义,陪伴着孙中山先生,直到永远。
长达两天的穿越之旅便从中山陵为结尾而告一段落,但历史文人胜迹,仍浮眼前,壮丽山河,仍波涛澎湃,南京的美丽与神秘,将永存心中。
【简评】本文紧紧围绕三天游历六朝古都的生活,以看似闲淡的笔触抒写个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字里行间透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历史的沉思,对伟人英雄的仰慕。游记特色鲜明,思想性、教育性和娱乐性有机交融到一起,十分巧妙,发人深思。(指导老师:孙树芳)
梧桐细雨
高一(3)班 祁淇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受到十分的秋意。”——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和南京很是有几分相似。
深秋,整个南京城的街道边都载上了粗枝茂叶的梧桐。据说这是蒋中正因为自己的妻子喜爱而栽,故而整个南京城也充满了一种别样的气息,漫步在南京城的梧桐林中,我不由心生羡慕。
中山陵的四周亦是郁郁葱葱的树,树外有一条曲折蜿蜒的山径,山径之上交错着纵横的繁星。待导游旗帜挥动的一瞬,中山陵的门口顿时如煮沸的开水,挤满了前来观赏的人群,闹哄哄的不得安宁。随即便是满眼的台阶,一级一级直入云霄。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南方的梧桐,是秋的点缀,是秋的象征。似花而非花的梧桐叶,早晨醒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极微极柔软的触觉。天微亮,寂寥的街道上不时扬起几片不安分的落叶,远远传来一声“这梧桐长得真好呀!”之慨叹,我突然觉对脚下被踩中的落叶感到有一丝不忍,再落脚时,便刻意绕开了那纵横交错、铺落散满街道的梧桐叶,生怕太多的梧桐之愁,会让我在辞别南京城时会有更多的不舍。
天色渐明,清扫后的街道显得格外整洁、清爽,灰黑的路牙边、土道旁留下一道道整齐的扫帚掠过时的纹路,看起来有几分细腻,又有一丝落寞。古人所云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大抵就藏在这南京城的梧桐叶里吧!
天色愈加阴沉,带来一阵凉风,便淅淅沥沥地下起雨来。我们一行人,走在小径上,听得秋蝉衰弱的残声,慢慢品茗着秋的温润、清凉。或许是老天有点妒忌我们的悠闲、自在,故意洒下了一些带着玩笑的脂粉,以配合这朦胧秋色中的江南古城,使我们未能一睹“村树苒苒秋照白,水花漪漪江水明”的美景。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笔下的秋,还真不负其直白、质朴之美,可能只有神秘的秋姑娘能堪此佳句了吧!一阵雨过,云渐渐地向西席卷而去,天又晴了,太阳再次露出了他那阔别已久的尊荣。此时的南京城,秋的味、秋的色,在雨的洗礼下仿若一枝出水芰荷,空气润得醉人。几个早早穿上冬衣的故都人们,在雨后的梧桐街边,用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天真凉啦!”
南京城的秋,仿佛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但在梧桐树下走一走,又觉得十分满足。
【简评】笔法细腻、语言优美、文笔流畅。在诸多景点中,能抓住最不起眼的梧桐小处着笔,展开遐思,进行细致地描绘,大量引用古诗词并借此体现梧桐之愁,文章十分富有美感。(指导老师:王杰)

一江春水愁更愁
高一(3)班 王俊衡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夕阳下的赣江,就这样在辛弃疾的笔毫下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我不曾见过江水,更不曾去过南京,唯一让我神往的便是那频繁亮相于诗文中的“江水”。那是怎样浩大的水啊!“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此行,我终于得偿所愿,能够一睹“长江”风采。
已是深秋,能够在繁重的学业中获得片刻的喘息,无疑让江南的闲云们有些嫉妒。因此,我未能一睹白居易笔下那残阳铺水、红透半江的壮美之景。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啊!旷野无人,天淡云闲,扁舟楼船都是此时泛游江上的不错选择。柳宗元曾言“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以寸方之舟泛无垠之江,孰大孰小一目了然,也难怪柳宗元会直言要钓“江雪”,此情此景即使是以豁达著称的苏轼也不由发出一声“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慨。顺着古人邈远的思绪,我也很配合地在江边叹了一口长江之气,果真是江愁无限。还是楼船更配得上这浩瀚无边的江水,一曲秦淮的小曲儿,一壶清冽甘甜的美酒,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一场酣畅淋漓的千秋大梦。生而为人,谁不渴望能够功成名就。江水之愁,非水能愁人,而是愁人愁杀了江水!
遍阅吟咏江水之诗,我更喜欢诗的首联与颔联,非为懈怠,更多的是不忍。诗人大多偏爱借景抒情,笔下的秋景或豪迈或悲凉,偶有几首激越昂扬的佳作,却总绕不过那如影随形的寒秋之气。刘禹锡的《秋词》是写秋诗中为数不多的佳作,“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然而,他就真的那么淡然洒脱吗?清代的赵翼曾言“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如果没有卷入王叔文的变革,没有后来的被贬,更没有历史上的“八司马”又怎会有这流传千古的佳句。所以,即便是曲调昂扬情感激越的秋词,亦是在江边那瑟瑟的秋风中吹刻出来的。绿江衬鸟羽,山色青欲滴,近有长江水,远有孤帆影。无论是杜甫笔下的忧国还是高适笔下的边塞,都借着眼前奔流不息的长江,得到了最极致的发挥。这滚滚的江水,又怎能不浓而稠、愁而浓呢?
最后瞥了一眼长江,满怀着被江水染透的愁绪,我再次踏上旅程。。。
【简评】文章起笔便赋予了文章稠而浓、浓而愁的悲秋色彩,行文时既能开亦能合。小到扁舟大到楼船,都体现出古代文人对建功立业的强烈渴望,作者能借平凡的江水,追溯昔日迁客骚人之思,写得很好!(指导老师:王杰)



